<> 技术支持:(0398)2981119 <> 支持:smx_rb@163.com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17号
<> 建议您使用IE6以上版本,1024X768或以上屏幕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 豫ICP备12008648号-1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为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灵宝市民政局立足实际,奋勇争先,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弘农河畔大展双翼,腾飞发展。 近年,灵宝市民政局在灵宝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道路稳步前进,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用扎实的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成绩单。 解民忧 养老体系逐步形成 灵宝市总人口61.1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1.43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7%,“银发经济”市场需求巨大,着力解决养老问题已成共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灵宝市坚持“多层次、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方针,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并实现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养老机构建设质量档次明显提高。灵宝市鼓励引导养老机构完善配套设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了以函谷颐养苑、华康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一批设施好、服务优、口碑好的规范化民办养老院;同时以函谷关镇卫生院、城南医院、中医院等为代表,建成了集养老、托老、医疗康复、老年护理、中医养生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去年以来,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增加10家,增加床位900张;医养结合性养老机构增加4家,增加床位600张。 “这里的饭菜花样多,口味很适合老年人,每天可以和大伙儿一起拉家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情也好!”在灵宝市尹庄镇思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李大妈开心地说。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灵宝市民政局不断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21个城镇社区已实现日间照料设施全覆盖,部分养老设施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规划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5家,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发放补贴资金92.5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智慧养老管理和服务平台,该局将利用“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老人在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目前,该局已协调建设场地200余平方米,筹措建设资金120万元,采集整理老年人相关信息9.38万条,今年8月完成建设项目的招标采购,预计10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近年来,灵宝市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新建、改建或扩建的方式,整合利用县级活动场所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科技服务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开展“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创建活动。同时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加大向上级争取福彩公益金力度,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备配置,加速实现规范化社区年底前全覆盖,打造居民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暖民心 释放社会正能量 2020年11月27日,在外漂泊30多年的古稀老人万阴福被灵宝市救助站救助,因其说不清家庭住址,被送医院救治。救治期间,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方打听老人信息,2021年11月29日,老人被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至封丘县救助站,随后老人与家人团聚。 2018年6月,灵宝市建成占地5.2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床位60张、总投资646万元的县级救助管理站。至今,该站共接收救助对象606人,站内救助546人次,站外救助59人次;通过“互联网+寻亲”,运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DNA鉴定、人脸识别、实地寻亲等方法为被救助人员寻找到亲人并护送返乡138人,还为长期滞留人员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和低保、特困等相关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五年来,灵宝市民政部门累计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133.57万元,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2020年起,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全面排查,近五年累计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金118.98万元,办理收养登记43件,合格率100%。 慈善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灵宝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在筹募善款、扶贫济困、慈善救助、公益援助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开展“点亮生命计划”、“SOS救助”公益项目,共资助47人,累计发放60余万元;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爱心超市”项目筹集资金371.7万余元,资助贫困户1万余人次;累计募集善款1400万余元,用于疫情防控、“携手慈善、圆梦大学”金秋助学、“慈善助医、精准扶贫”等公益活动。 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是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围绕灵宝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全面推动灵宝市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灵宝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金洲说。 保民生 兜底保障有力 日前,灵宝市阳平镇水峪村村民丁万民揣着刚领到手的低保金,给家里添置了一些生活用品。“我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后来享受了低保,一家人每个月能领1040块钱,可满足日常家用,家庭经济情况改善不少。”丁万民笑着说。 丁万民一家生活的变化,是灵宝市许多低保户生活改观的缩影。为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该市民政部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精准性救助、扶贫性救助、广泛性救助,形成了以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灵宝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何冲平介绍,农村低保标准从5年前的3050元/年提高至目前的年平均5040元;城市低保标准从5年前的5160元/年提高至目前的年平均7560元,今年共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7366户12170人发放低保金2846.14万元。 随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年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5年前的5232元/年提高至目前的6600元/年;城市特困人员救助年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5年前的7460元/年提高至目前的9840元/年。今年以来,该局共为灵宝市特困救助供养人员1494人发放特困供养经费978.65万元;开展临时救助58人次,发放救助金11.23万元。 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条条民生举措,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身边,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 净民风 移风易俗殡改先行 自2020年6月,灵宝市实行殡葬改革工作以来,灵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工作领导小组,开创殡葬改革工作新局面,广泛宣传,层层加压,严格落实周督查、月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落实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该市把公益性公墓建设列为灵宝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动,目前城、乡两级公益性公墓建设正有序推进。城市公墓和11个乡镇级示范公益性公墓均已完成可研批复、用地预审与选址规划,列入重大项目库。其中城市公墓已获得使用林地审核意见,办理了林木采伐证,现正在办理土地划拨手续,乡镇示范性农村公益性公墓已有10个开工建设,5个已建成投入使用,部分村级集中安葬点已规划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态安葬方式正悄然兴起。 据了解,2016年,灵宝市火化遗体245例,火化率为5.44%,2017年至2021年共火化遗体6344例。其中2021年度火化3628例,年度火化率100%。 具体而实在的数字折射出的是灵宝市委、市政府抓殡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是群众殡葬观念的彻底改变。 优环境 政府职能转变加快 近年来,灵宝市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步伐,力争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要求,民政部门不再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改为备案登记,减少申请材料,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申请材料由原来7项减少为3项,实现机构备案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推动养老机构建设蓬勃兴起。 制定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标准规范,对办证对象实行规范化服务,引导服务对象进行服务评价。为婚姻当事人免费提供复印身份证、户口簿等服务,此项举措是继婚姻登记免收工本费后,又一项减少群众办事开支的便民服务。 在开展优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中,灵宝市民政部门积极开展了行政执法(审批)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在全系统开展比作风、比效率、比业绩等活动,评出了婚姻登记大厅等一批先进典型公开表彰,并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共优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等16项政务服务审批事项的办事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